江西农大进京办学打造就业“直通车”

发布者:发布时间:2009-05-12浏览次数:780

金山下的成功探索
——江西农大进京办学打造就业“直通车”
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姜 文 本报记者 李文亭
上世纪70年代,一曲脍炙人口的红歌《北京的金山上》,把京城一座名不见经传的金山唱响祖国的大江南北。
    进入新世纪,江西农业大学在金山下开办软件学院,以我省高校第一个进京办学的气魄,巧用北京丰富的教育资源,培养学生过硬的技能素质,打造了高校教学的新模式、学生就业的“直通车”。金山再次受到人们的关注。
    初冬,记者登上了北上的列车,在金山下探寻其中的奥秘……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    教学就业实现对接
南昌开往北京的列车在京九线上风驰电掣般地行驶。车厢里,江西农大软件学院院长何火娇与记者愉快地交谈着。
又到岁末,各地的大学毕业生为了寻找理想的工作,四处奔波,忙着投递简历、参加笔试、接受面试。大学校园招聘会更是一个接一个地举行。许多校长、院长和老师也行动起来,帮着学生四处联系。“相比之下,我们轻松多了。由于实行新的办学模式,我们不再为毕业生找工作犯愁,这令许多同行羡慕。”何火娇满意地说。
2003年,江西农大与中科院下属企业签订合作协议,创办软件学院,开设软件工程专业,在北京设立实训基地。与此同时,推出与之相配套的‘3+1’办学模式,即:大学生前3年在校园学习基础理论知识,后一年到北京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。何火娇扳着手指对记者说:“此举有三大好处:一是学校增添了稳定且优质的教育资源;二是学生不用多花一分钱,就能到北京学习,接受优质教育资源的培养;三是教学就业实现了无缝对接,大学生在实训基地真刀真枪地干,积累工作经验,学习企业文化,在不知不觉中,他们的身份由学生变成了员工。”
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办的资料显示,截至目前,该校软件学院共培养了两届本科毕业生,全部实现就业,其中52%留在北京工作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  从学生到员工身份轻松转换
该校北京实训基地坐落在金山下,与中关村毗邻。一栋五层建筑是集办公、教学、学生住宿于一身的主楼,旁边还有平房,里面一人一台电脑,是学生上课做项目的教室。
 “别看不是一流的校园,却有一流的技术。”已是北京某公司项目组长的郭敏讲述了一个故事。前年,他刚结束3年校园生活,年轻气盛的他独闯广州实习,没想到因不会做项目而饱受冷遇。没办法,他悄悄地回到北京的实训基地。“这里有温馨的集体和友爱的同学,有项目工程师手把手地指导,在广州不会的问题在这里很轻松就解决了。”
 “我刚到北京,就去了中关村。”刚刚做完一个项目的罗雷标说。当时,看到一栋栋高楼大厦、一个个著名软件公司,轻松的心情顿时转变为沉甸甸的压力。特别在集训期间,有的同学没等集训结束,就被公司选拔走了,感觉压力特大,大家忙着查找自己的不足和差距,学习的劲头更足。
该校十分注重因材施教和实战能力的培养,按学生兴趣和特长,像企业一样组成一个个项目组,然后在工程师指导下,各司其职地完成企业的项目。同时,请知名企业的人力资源部经理上课,既讲应聘时敲门、拿杯子、打领带等职业礼仪,也讲如何设计职业规划,使学生能尽快完成从学生到员工身份的转换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  校企合作创新教学模式
 “软件人才就该这样培养!”北京联信永益公司负责人知道记者来意后,伸出了大拇指。他说,江西农大十几位学生在他的公司上班或实习,他们熟悉企业项目开发和管理方式,一上岗就能工作,有的已经成为软件业务骨干。
看到学生受到企业的欢迎,软件学院企业方代表王钢特别高兴。他说,校企合作办学取得成功,关键是江西农大勇于创新、坚持改革,尤其在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中,校方将学生第四学年学费按比例划拨企业,由企业全权支配,这种气魄令企业感动。
短短几年,实训基地已经有了一整套规章制度、一支响当当的教师队伍。他们中有中科院的研究员、知名企业的经理,还有高级工程师。他们有共同的特点,都具有深厚的项目背景,熟悉软件产业的发展趋向。“一直以来,软件产业飞速发展,软件技术日新月异,课本上的软件知识往往落后于实际。”中科院高级工程师刘春阳介绍,在实训基地,我们给学生讲授的是最新、最实用的软件技术,使他们一步越过了课本与实际的鸿沟,职业素养明显提升。这正是他们与其他大学生的区别所在。
目前,该校软件学院2004级168名大学生正在实训基地集中学习。记者离开时,已有北科在线、炬誉达科技等几家公司入驻基地招人,几十名学生通过了面试。